一、基本情况
刘平,男,博士,副教授,博士生导师,IEEE 高级会员,1983年生,江西吉安人。分别于2005年、2008年和2013年在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2012年在香港理工大学从事电动汽车快速充电机的研究工作,2013年在加拿大加拿大Mcmaster大学,MacAuto研究中心从事电动汽车电力电子与电机驱动相关的博士后研究,2017年在丹麦奥尔堡大学可靠电力电子中心(CORPE)从事访问研究。
Email:pingliu@hnu.edu.cn
二、学习与工作经历
2014/11 - 至今 湖南大学,OB欧宝体育,电气工程系
2017/10-2018/10 丹麦奥尔堡大学,访问学者 (合作导师Frede Blaabjerg教授,IEEE Fellow)
2013/09 - 2014/10 加拿大Mcmaster大学,MacAuto研究中心,博士后(合作导师Ali Emadi教授,IEEE Fellow)
2008/09 - 2013/06 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 (导师:刘和平教授)
2012/04 - 2012/10 香港理工大学,电机工程学系,研究助理 (合作导师C.Y. Chung教授,IEEE Fellow)
2005/09 - 2008/06 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系,硕士
2001/09 - 2005/06 重庆大学,电气工程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系,本科
三、研究方向与业绩
研究方向为电动车辆高性能电力电子变换与电机驱动控制。研究方向涉及电动汽车、电力电子、电机控制等。主要内容包括:变换器主动热控制与可靠性; 电动汽车用阻抗源逆变器拓扑、调制与控制技术; 交流电机控制与故障诊断技术; SiC器件应用及其主动门极驱动技术等。
本团队向研究生提供优良的科研指导以及国际学术视野,与美国、加拿大、丹麦和香港的高校及学者建立了密切交流与合作关系,欢迎对电机与电力电子感兴趣的优秀学子报考与交流。
从2005年起从事电动汽车相关的科研工作,熟悉电动汽车电力电子与电机驱动系统,多次海外团队合作,积累了解决电驱动工程实际问题的大量经验与数据。项目合作/工作过的主要单位有4所知名大学,美国克莱斯勒等12家汽车企业与多家工业电机驱动公司。IEEE和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会员,担任IET、 IEEE等多个国际期刊的审稿人。发表SCI/EI论文6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0余项,已授权发明专利12项,合著教材1本。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项(优秀结题),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攻关与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项、博士后基金1项,中央高校科研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加拿大科技部与美国Chrysler公司项目1项,香港创新科技署项目1项,企业电动汽车研发项目多项等。
指导学生获得过IEEE PEAC 优秀论文奖、IEEE最佳口头报告奖、“湘能杯”智能电力设备产业技术创新创业大赛铜奖、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华中赛区二等奖、美国德州仪器(TI) DSP专业组创新设计大赛全国一等奖、二等奖及大陆-台湾两岸高校邀请赛优胜奖;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等10多项。
所指导的研究生多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
主持或参与的主要课题:
[1] 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于碳化硅和模型预测控制的电驱系统关键技术研究”,2020/01 - 2021/09(主持)
[2] 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攻关与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新能源乘用车用高效高功率密度电机控制器的研究与应用”, 2017/01-2019/12(主持)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项目,“电热约束下电动汽车准Z源逆变器驱动系统的优化控制研究”, 2016/01-2018/12(主持)
[4] 中央高校基本业务费资助项目,“电动汽车驱动系统的实时热状态估计”, 2015/04-2020/04(主持)
[5] 重庆长帆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的开发和研究”,2016-2018
[6] 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6/01-2018/12(主持)
[7] 加拿大科技部、加拿大自然科学与工程研究基金与美国Chrysler公司资助项目:下一代卓越效率与性能的电气化车辆动力总成,已结题.
[8] 参与企业项目:低压纯电动车动力总成开发以及多目标优化的异步电机牵引控制,已结题.
[9] 主持中央高校科研项目:基于双向Z源逆变器的电动汽车驱动系统与控制策略,主持,已结题.
[10] 某研究所项目:100kW BLDC无位置传感器驱动系统及数字控制,已结题.
[11] 香港创新科技署项目:50千瓦采用谐振拓扑的独立快速电动汽车充电机,已结题.
四、近3年代表性论文
[1] Ping Liu, Yanbo Wang, Jie Li, Dong Liu. Advanced sensorless power control strategy of renewable microgrids for reliability enhancement, Applied Energy, 2019. (SCI 影响因子8.426)
[2] Ping Liu*, Jie Xu, Yongheng Yang, Huai Wang, Frede Blaabjerg. Impact of Modulation Strategies on the Reliability and Harmonics of Impedance-Source Inverters. IEEE Journal of Emerging and Selected Topics in Power Electronics, 2019. (SCI , 影响因子5.972 ).
[3] Xuan Wu, Sheng Huang, Ping Liu*, et al. A reliable initial rotor position estimation method for sensorless control of interior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s. ISA Transactions, 2019. (SCI , 影响因子4.342).
[4] Meidi Sun, Hui Wang, Ping Liu*, Shoudao Huang, et al. A sparse stacked denoising autoencoder with optimized transfer learning applied to the fault diagnosis of rolling bearings. Measurement, 2019, 146: 305-314. (SCI , 影响因子2.791).
[5] Ping Liu*, Huai Wang, Yi Liu, Frede Blaabjerg. Thermal stress reduction of quasi-Z source inverter drive by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Microelectronics Reliability, 2018, 88-90: 1247-50. (SCI ,影响因子1.483)
[6] Ping Liu*, Changle Chen, Xing Zhang, and Shoudao Huang. Online Junction Temperature Estimation method for SiC Modules with Built-in NTC Sensor. CPSS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 and Applications, 2019, 4(1): 94-99.
[7] Yanbo Wang, Ping Liu*, Dong Liu, et al. Enhanced Hierarchical Control Framework of Microgrids with Efficiency and Reliability Improvement, IEEE Transactions on Energy Conversion, 2020 .
[8] 基于直流电压注入的永磁同步电机定子绕组温度在线估计,电工技术学报, 2017, 32(20): 198~204.
[9] 永磁同步电机定子绕组温度估计的信号注入策略优化, 电机与控制学报, 2019.
[10] 基于实时结温观测的电动汽车逆变器动态限流策略.电力自动化设备, 2018, 38(12): 11-16.
[11] 准Z源逆变器耦合电感电流纹波抑制及电热分析,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 (8): 74~80.
五、讲授课程
本科:《电力电子技术基础》,《电力电子装置与设计》、《电气工程新技术导论》等
研究生:《先进电动汽车技术》、《现代电动汽车驱动技术》、《现代电机控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