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仪表工程硕士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85203
一、学科简介
湖南大学仪器仪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点于2005年获批,培养在职人员专业学位,2010年开始,开展全日制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本学科涵盖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精密仪器及机械两个二级学科。1990年“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批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给予本学科有力支撑。本学科现有专任教师15人,其中教授2人,博士生导师5人、副教授7人,讲师6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12人。
本学科依托“国家电能变换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机器视觉感知与控制国家工程实验室”、“机械工业先进制造视觉检测与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机械工业配电网电气节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省部级研究基地。近5年来,学科承担了50多项科研课题,获部省级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等奖励10项。截止目前已完成各类科研项目近百项,在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国家创新基金项目、国家卫生公益科技攻关专项重点项目、国家出口高薪产品研发基金项目等计3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及软件著作权等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50余篇。
学科师资力量精干,年龄结构合理,具有较好的科研条件,多年来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硕士人才,在智能检测与信息处理技术、新型传感器与仪器设计、现代测试系统、工业过程自动检测与控制技术、电测新技术等领域有着长期积累,具有鲜明的学科优势与学术研究特色。培养的研究生连年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中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金奖、“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等学科竞赛奖励,人才培养特色鲜明,成效显著。
二、培养目标
通过培养,使本学科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掌握本领域内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所从事的研究方向的系统、先进的专门知识,掌握仪器仪表设计的基本知识和现代测试计量、信息处理的基础理论及方法,具有较好的数学、计算机、电子技术基础,掌握传感器、智能仪器、虚拟仪器、自动测试系统、智能信息处理、网络化仪器、工业过程控制与检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设计技术,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技术开发能力和良好的创新意识与团队精神,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培养方式与学制
1、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2年;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学制3年。
2、全日制实行全脱产学习方式;非全日制实行在职不脱产学习方式,集中在校学习时间不少于6个月。
3、实行双导师制:1个校内学术导师,1个校外社会实践部门的导师。校内学术导师为责任导师,校外导师应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环节的指导工作。
3、 学分要求:
|
总学分 |
课程 总学分 |
课程类别 |
专业 实践 |
专题 讲座 |
开题 报告 |
学位 论文 |
公共 基础课 |
专业 必修课 |
专业 选修课 |
全日制 |
71 |
31 |
11 |
12 |
8 |
6 |
2 |
2 |
30 |
非全日制 |
71 |
31 |
11 |
12 |
8 |
6(免) |
2 |
2 |
30 |
四、课程设置
1、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目录
课程 类别 |
课程代码 |
课 程 名 称 |
学分 |
学时 |
开课 学期 |
考试方式 |
备注 |
课 程 类 别 |
公 共 基 础 课 |
1600001M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2 |
36 |
春、秋 |
考试 |
必修 |
1600002M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 |
18 |
春、秋 |
考试 |
1600004M |
基础英语 |
3 |
48 |
春、秋 |
考试 |
1800008M |
工程伦理 |
1 |
16 |
春、秋 |
考试 |
B1600000M |
工程数学 |
3 |
48 |
春、秋 |
考试 |
1600006M |
研究生创业课程 |
1 |
16 |
春、秋 |
考查 |
1600005M |
研究生创新课程 |
1 |
16 |
春、秋 |
考查 |
选修 |
专 业 必 修 课 |
B1609101M |
现代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
2 |
32 |
春 |
考试 |
必修 |
B1609102M |
现场总线与自动测试系统 |
2 |
32 |
秋 |
考查 |
B1609103M |
智能检测技术 |
2 |
32 |
春 |
考查 |
B1609104M |
多传感器系统设计 |
2 |
32 |
秋 |
考查 |
B1609105M |
虚拟仪器系统设计与应用 |
2 |
32 |
春 |
考查 |
B1609106M |
无线传感网络设计 |
2 |
32 |
秋 |
考查 |
专 业 选 修 课 |
B1609107M |
工程设计(1) |
2 |
32 |
秋 |
考查 |
全日制必修 |
B1609108M |
工程设计(2) |
2 |
32 |
春 |
考查 |
B1609110M |
射频识别技术 |
2 |
32 |
春 |
考查 |
全日制至少修4学分,非全日制至少修8学分 |
B1609113M |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
2 |
32 |
秋 |
考试 |
B1609114M |
测控系统设计导论 |
2 |
32 |
秋 |
考查 |
B1609116M |
现代电测理论与应用 |
2 |
32 |
春 |
考查 |
B1609117M |
无损检测技术 |
2 |
32 |
秋 |
考查 |
B1609118M |
图像检测技术及应用 |
2 |
32 |
春 |
考查 |
B1609119M |
工程英语(1) |
2 |
32 |
秋 |
考查 |
注:1)跨学科攻读的硕士生,须根据本人研究方向补修本学科本科生骨干课程2门(不计学分)。
2)工程设计(1)、(2)为全日制专业硕士必选专业选修课,内容可以是产品设计、新技术应用、工程(初步)设计、项目设计、程序设计等。每个工程设计均由任课老师组织与指导,可以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总时间不得少于2周。每个工程设计的内容独立、完整。必须撰写完整、规范的设计报告,并经答辩验收后方可获得学分。
五、必修环节及要求
1、开题报告(2学分)
开题报告的选题必须符合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的特点,研究生必须调研、查阅中外文献,了解本领域或本研究方向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确定研究内容,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包括选题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主要研究内容、拟采取的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预期成果、论文工作时间安排、主要参考文献等。
开题报告评审由院(系)组织公开进行(保密论文除外),评审小组成员3~5人,评审小组应对报告人的开题报告进行严格评审,写出评审意见,并按优、良、中、不及格四级评分,其中优的比例不超过15%。通过开题报告的应填写《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审批表》,以归档备查,并记2学分。开题报告应吸收有关教师和研究生参加,跨学科的学位论文选题应聘请相关学科的导师参加。若学位论文课题有重大变动,应重新做开题报告。硕士研究生应在开题报告公开报告会举行后一个月内对评审意见提交书面答复报告。
未通过开题报告的由评审小组做出终止培养或允许重新开题决定。若重新开题,需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由原评审小组成员进行评审,报学院研究生教务备案。重新开题应在3个月之内完成,仍未通过者终止培养。
开题报告时间距离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
2、学位论文中期报告(全日制不计学分,非全日制计2学分)
在学位论文工作的中期,学生应提交学位论文中期报告,由院(系)组织考核小组公开进行学位论文中期检查(保密论文除外)。中期检查时间距离答辩时间一般不少于半年。中期检查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生的思想政治表现、综合能力、课程学习完成情况、论文工作进展情况以及工作态度和精力投入等。通过中期检查的准予继续进行论文工作。未按时提交中期报告者以及中期检查不合格者,不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3、专业实践(6学分)
专业实践是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教学和科研训练环节,是提高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
专业实践的内容包括科学研究、专业调研、专业实验、专业实习等。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具有2年及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6个月,不具有2年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1年。专业学位研究生原则上应在完成全部课程学习后方可进入专业实践阶段,特殊情况下可申请采取课程学习、专业实践与学位论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作为专业实践的必修环节,所有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必须参加不少于2个工程项目设计实践,时间规定为2周;指导老师为本领域各方向专任教师,每个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不超过5人。专业实践结束后研究生须提交《湖南大学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考核登记表》,完成1篇不少于3000字的专业实践总结报告,并在本专业领域内进行交流。报告内容包括专业实践的主要内容、主要成果及收获等。专业实践考核由院(系)负责组织,由3位以上校内外专家组成考核小组,学生本人汇报专业实践工作,考核小组根据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工作量、综合表现及实践单位的反馈意见等,按“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个等级评定专业实践成绩,经院(系)审核通过后,给予相应的专业实践6学分。
全日制专业硕士不参加专业实践或参加专业实践考核未通过,不得申请毕业和学位论文答辩。
非全日制专业硕士对专业实践环节免修。
4、专题讲座(2学分)
讲座由学院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外专家或专业人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须参加6次以上专题讲座,记2学分。每次参加专题讲座应有书面记录材料并交导师签字认可,在申请学位前交学院备案并记相应学分。
六、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可采用调研报告、应用基础研究、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等形式,具体形式以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为依据。
1、以应用基础研究形式提交学位论文时,论文撰写必须在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之上进行,应广泛并针对性地吸收国内外关于所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参考文献不少于30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10篇,近3年国内外期刊论文不少于6篇。
论文撰写应符合《湖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规范》,论文字数一般为3万字以上。
2、以设计形式提交学位论文时,设计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行业标准及各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的撰写规范。
申请学位时发表学术论文的具体要求参照湖南大学研究生院的相关文件规定执行。